Loading...
病痛與悲傷陪伴

 

文:馮婉儀

         嚴婉芬姑娘是位護士,在香港聖公會恩慈長者之家(下稱「恩慈」)已服務了廿二年,曾在醫院工作的她認為,在院舍內每日面對着同一班「老友記」,更容易認識院友的背景和性情,感覺每一個都是活生生的人,而不只是一個床號、一疊病歷,有別於以往醫院那種流水作業的工作模式,能營造出一家人般的感覺,陪伴他們面對病痛和悲傷。 

在云云院友中,嚴姑娘最記得的是陳婆婆(化名),因為對方也是個白衣天使,曾在婦產科工作,平日會分享過往工作的所見所聞。陳婆婆最初入住時,體魄仍算健康,而且個性開朗,會在院舍內擔任陪診義工,又懂得利用本身的醫護知識,勸導其他院友定時服藥,很會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。無奈歲月催人,後來陳婆婆的身體都開始出現毛病,需要接受藥物治療。「正因為她以前任職護士,很清楚整個療程是怎樣一回事,所以無論如何辛苦,她都堅持下去;作為教友,她有時更會反過來安慰我們說:『不用怕,(將來)我會去天家。』但去到末期時,我知道她一樣感到無助和難受。」嚴姑娘說。 

        古倫神父在其著作《陪伴一生的安慰》中說:「相信復活並不會使你免於悲傷,但卻可以消除悲傷中的無意義成份。於是悲傷就變得能夠承受……『陪伴那孤單並悲傷的人。分擔他的悲傷,於是這悲傷就會轉化。』」的確,陪伴有需要的人面對病痛、走過悲傷的路,一點都不輕鬆容易;有時候,關切的行動也許比慰問的話語,更能撫慰別人的心靈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院長姚麗珊(Iddy)指「恩慈」是一所政府資助的安老院舍,為令輪候人士能夠盡快獲編配宿位,一旦有院友身故,該院需在廿四小時內通報社會福利署,署方亦會在廿四小時內發出新個案。在期後的三星期內,院舍需同時處理院友退宿和入宿安排,新舊個案的交接期非常緊迫;然而,離世院友親屬哀傷的心情,又豈有時間表可循,可以輕言放下? 

        「曾經有位院友突然離世,其家人霎時間接受不到這惡耗,來電表示不能如期前來收拾至親的遺物;但另一方面,新院友的親屬卻希望視察院舍環境──如果對方見到床位仍擺放了其他人的物品,定必猜到物主剛逝世才能騰出宿位,試問新院友日後怎能安心生活?」與此同時,Iddy也很諒解離世院友家人的心情,於是酌情讓他們有多幾天時間處理遺物之餘,並巧妙地帶新院友的親屬參觀了幾個樓層的環境,解釋床位仍有待確定,以滿足雙方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