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當病痛悄然來臨

 

文:馮婉儀

        2012年,香港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0.5歲和86.7歲,因冠絕全球而一度成為「長壽之都」。事實上,現代醫學昌明,「長命百歲」早已不是奢望;惟「年紀大、機器壞」,倘若當我們有需要時得不到適切的治療和支援,長壽或許不過是將痛楚延長,不一定是種福氣──那麼,怎樣才可以讓「老友記」安享晚年、活出餘暉呢? 

        香港聖公會護養院服務的是需要高程度照顧的長者,身體狀況非常虛弱。「有些人入院幾天便離世,更有院友在我15年前入職起,一直靠『吊奶』維持生命至今。」在院內任職一級物理治療師的陳景威(Raymond)表示,大部份院友都受關節炎和各種痛症所困擾,加上體弱,全院280人中,不足十人仍可勉強企立行走,能夠自己推輪椅的絕無僅有,當中約六至七成人有智能缺損,如患有腦退化症(前稱「老人痴呆症」)等,因而未能好好表達自己。「有時看他們的表情,像有話想講,卻又說不出來,亦會感到無奈。」 

        平日,Raymond會參考院內醫生、護士的專業意見,為「老友記」設計合適的物理治療運動,減輕身體上的痛楚。「例如從社工同事或家屬口中得知某院友以前是個郵差,我便讓他做拋擲東西的動作來鍛煉,令他在刻板、重複的練習中,亦能回憶起昔日派信、分信的工作生活,增加活動的趣味性。」而熱衷畫畫的黃伯(化名)就是他較為印象難忘的一位院友。 

        護養院是政府資助的公營安老院舍,服務對象有來自基層的,也有專業人士。曾經留學日本的黃伯昔日便從事設計,是一位專才,後來卻患上心臟病、糖尿病和肌肉萎縮等多個毛病;惟即使有關節痛,喜歡畫畫的他仍在床邊擺放畫架,方便創作,還熱心地替Raymond繪畫公仔,美化物理治療科的壁報板。「就是如此,無論身體情況如何,他都堅持畫畫,畫到人生最後一刻為止。」 

        看着自己的身體機能隨着年月衰退,甚至連自己的唯一嗜好都要放棄,試問誰能輕易接受?因為行動不便,Raymond坦言「老友記」平日主要留在院內活動,有的更終日卧床,生活空間狹窄;亦因此,家人的探望和關懷顯得更加重要。可惜,香港人大都為口奔馳、生活忙碌,子女親朋很多時只能在周末前來探訪,有的則交由傭人代勞,他說部份傭人對長者關懷備至的態度,猶勝親生子女,但也有孝順子女「輪班」侍親,無時無刻陪伴在側。 

        Raymond眼見有些五、六十歲的子女會自行編定「更表」,每日在護養院的開放時間內,輪流前來照顧住院的父母。「搽潤膚膏、抹身、洗臉、按摩……總之你不會見到他們有停下來的一刻;因為經常『被運動』,他們父母的手腳關節可以一點毫不繃緊,非常罕有。」須知道,他們的父母已經卧床兩、三年,對外界沒有太大反應,難得已一把年紀的子女仍沒有放棄。畢竟,親子之間的關係和感情是獨有的,護養院的工作令Raymond覺得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,對「老友記」才是最重要而又無可取替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