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...
陪伴一生的醫治與安慰
除了起居飲食外,有時候,任職照顧員的盧燕貞姑娘也是院友的心靈治療師。

 

文:馮婉儀

      「能夠與長者同行,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後的旅程,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。」說的是盧燕貞姑娘,笑容可掬的她在香港聖公會林護長者之家(下稱「林護」)擔任照顧員已經十六年。在這段日子,她除與一班「老友記」日夕相對外,還經歷了母親離世、患病入院和信奉基督等不同的變動。日復日的工作不單沒有磨蝕她對院友的關懷,生命歷程中的種種轉變反而令她能更有耐性、體諒和愛面對服務使用者,即使對方可能因體弱病患已記不起自己,她仍盡心照顧,希望讓他們能夠活得有尊嚴、受尊重。

        燕貞姑娘昔日從事製衣業,但隨着本地工業北移而需要轉工。在復康機構任職照顧員的朋友便提議她入行試試,因而開始在「林護」服務至今。目前,院內約有七、八成服務使用者患有腦退化症(前稱「老人痴呆症」或「失智症」),有時會誤把工友認作親人,有人更曾經在如廁後徒手將糞便放進洗手盆,把有潔癖的燕貞姑娘嚇了一跳!此外,部份院友家屬提出形形色色的無理要求,甚至一時用語態度欠佳,前線同工往往最先成為「出氣袋」,工作一點都不輕鬆;所以她偶爾亦會感到不滿,唯有多從對方的角度思考,知道他們無非希望家人得到最好的照顧,自然較能予以體諒。

        入職前,燕貞姑娘坦言只視照顧員為一份工作,即使有在職訓練,對院友的需要和表現像欠了多一份諒解和接納。例如受痛症困擾的院友因未能以言語表達內心情緒而尖叫時,她以前會不耐煩地說:「唔好嘈啦!」漸漸地,就連她也覺得自己「愛人的感覺不夠」,便於2008年跟弟弟返教會,認識基督。也許生命得到信仰的滋潤,她笑言現在工作變得多了笑容、少了怨言;看到長期臥床的「老友記」出院回宿舍後長了肉瘡,病情卻在大家悉心照料下得以好轉,這亦替她帶來工作上的滿足感,「會因為幫到人而高興。」

        不過,因着體弱和年老的緣故,不是每一位患病院友都能夠回復健康。燕貞姑娘認識陳婆婆(化名)時,對方仍會行會走,後來體力衰減而需要臥床,並因病入院醫治,豈料出院後被發現染了疥瘡,需要隔離照顧。本來一、兩個星期就可以痊癒的皮膚病卻遲遲未有好轉,為徹底清除寄生的疥蟎,連頭髮亦被剃光。看見一個八十多歲、身體瘦弱又光着頭的老婆婆,整天在床上轉來轉去紓癢,燕貞姑娘都感到心痛而無奈,唯有不時閒話家常以作問候,以及用潤膚膏替她按摩作紓緩治療;完成後,陳婆婆總會說:「唔該,姑娘。」可惜病情每況愈下,終於一年後離世。

       生老病死,從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,但如何面對,卻可以選擇。今年初,燕貞姑娘得了大病,需要入院十多天動手術。儘管難過,禱告讓她重獲信心,能安心地將醫治的重任交託醫生。或許得到信仰的支持,九十多歲的盧爸爸得悉她患病後,亦表現平安,並為她祈禱;就連平日關係疏離的女兒也主動關心支持,反拉近了母女之間的感情。然而,手術後病榻在床、動彈不得,連提起水杯的力氣都沒有,而四周的護士又忙得團團轉時,實在叫她不敢隨便求助,這種無可奈何的感覺,不禁令她領略到一班患病院友平日的無助感,推動她更投入「林護」的服務。

        近月,當燕貞姑娘在房間收拾時,一位行動不便的婆婆表示同房早前半夜突然離世,當時看見對方被急救員圍着搓心(心肺復甦法)後,現在獨留睡房時仍感到害怕。燕貞姑娘即安慰道,剛離世的婆婆平日待人有禮,又在睡夢中安詳離開,不需要太過擔心,如有需要可安排她日間出房活動,以及代為祈禱;期後,她並向當值同工反映婆婆的憂慮,以便跟進。幾天後再遇到婆婆時,她已說:「無事啦,好好多了!」除了起居飲食外,照顧員微小的關懷對「老友記」的心靈,都可以起着重要的作用;同樣地,天冷時,院友亦會叮囑燕貞姑娘等同工多穿衣、勿着涼,感覺一樣窩心,是一種彼此相愛的表現。

        「你很有價值,正因為如此,你值得別人照顧。」古倫神父在著作《陪伴一生的醫治》中說:「然而,照顧你的那些人,他們的體力和心力都是有限的。不要對他們太過苛求。送給他們你能給的,一個和善的微笑、一個感激的眼神,或認同他們來陪伴你。如此一來,在你身邊會產生一股新的氣氛,它會讓你感到很舒服,會比鬧脾氣和過度要求更能治癒你的傷口。於是,承托着你的新關係就會因此得以舒展開來。」(頁44)在燕貞姑娘身上,這一切似乎都應驗了──「現在我好享受在主的愛中服侍人。」她說。